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2019-03-06 09:53 發(fā)布

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 / 季曄(指導老師:)

為什么要談這個事,因為我一直信奉這樣一個觀點,寫作不是教出來的,是悟出來的。因此調動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他自己主動去寫、去悟,才是作文教育的根本出路,所以這篇文章最好只與語文教師討論,學生們可以略過不看。 其實學生寫作沒有積極性不能全怪學生的覺悟不高,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組織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出了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學生寫作沒有讀者。 開商店的人如果沒有買家,估計這樣的商店壽命不會太長。演戲的人如果沒有觀眾,想必他不會演得太投入。同樣的道理,寫作的人如果沒有了讀者,他的積極性從哪里來呢? 目前學生作文的讀者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他的老師,如果老師批改作文再不認真點,寫一個“閱”字了事或隨便寫幾句不關痛癢的評語,那么學生寫作文其實就成了一個人的獨白,對于這樣的寫作,想提起激情恐怕很難。 有許多作家,其實他們走上作家道路的開始可能只是因為老師在班里讀了一次他的作文,從此他愛上了寫作。目前《小作家》已經出版了近300期,以每期發(fā)表學生的作文40篇計算,也將近發(fā)表了12000篇作文,扣除同一作者的作文,也至少發(fā)表了6000位小作者的作文。雖然我們沒辦法詳細了解這些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文變成鉛字發(fā)表在《小作家》雜志后從而與文學結下了多深的緣分,但是從后來出版?zhèn)€人專集的包頭九中的賀靜煒、呼市實驗中學的王超、集寧一中的吳娟、牙克石林業(yè)二中的孫之貽、科右中旗二中的白巖松這些同學,他們后來能具備出版專著的成績其最開始的動力也僅僅是在《小作家》雜志上發(fā)表了自己的一篇文章,從而愛上了寫作。 因此創(chuàng)設一切機會,讓孩子們的作文不再是一個人的獨白,讓其有真正的讀者,是作文老師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班里的墻壁上開辟一個作文展示園地,我認為是一個最經濟最可行的辦法。據我了解,目前許多班級也有這樣的園地,但是多數只是一些優(yōu)秀作文的展示,我所說的還不是這樣的做法,我的想法是讓所有的學生作文都展示出來,讓所有學生的作文都有機會讓更多的人去閱讀。同時在每篇作文的下方留出一小塊地方來讓其他同學給這篇作文寫感想,提修改意見。這種互動式的交流,多元化的信息交換,使讀者也成為了作者,而作者也成為了讀者,因而讀者與作者同時成為這篇文章的共同創(chuàng)作者。這種有特別的讀者對象,會極大地調動孩子們的寫作積極性。我想這樣的方法即使在農村學校也可以實現。 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組建一些學習小組,在小組內,所有成員的作文均要發(fā)給其他成員去閱讀,去提意見,這種一起寫作的討論式學習,會促進彼此的寫作能力。 這些方法不受限于條件,因此我覺得在內蒙古這個地方可能有著比較大的實用價值。 對于有條件的一些學校,可用到的辦法就很多了。比如鼓勵同學們開設自己的網上博客,在更大范圍內尋找作文的讀者;鼓勵同學們收集自己一定時段內的作文裝訂成冊,或饋贈親友,或自己收藏;鼓勵同學們多向校園廣播站或其他知名媒體、網站投稿;學校拿出一點經費辦一張校報、班報;定期編輯一本學生作品集;選擇性地加入一些高層次的青少年文學社團;選擇性地推薦學生參加一些正規(guī)競賽等等。比如咱們的小作家網,就為所有會員均開辟的一個免費“網上作文本”,其實這個功能與博客非常相似,惟一不同的是小作家網上的“網上作文本”可以選擇公開發(fā)表還是私藏,如果選擇公開發(fā)表,那就是一個網上博客??窃谶@里的作文自然會有許多的讀者。 當然除了這些方法,各地還可根據客觀條件想出一些其他的方法,我想說的是,無論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達到讓學生的作文有了讀者這樣的效果,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二個問題:評價體系不完善 不管承認不承認,中國目前的教育就是一種應試教育。因此分數成了評價學生的惟一標尺,作文也不例外。目前流行的作文評價方式是分數加評語的方式,這一方式從學校的層面上說,可能也是比較實用的模式,問題在于這個分數怎么給,評語怎么寫。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對各學段寫作能力的目標其實說得很明白,以小學3-4年級為例,課程標準是這么描述的:“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3.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按照我個人的理解,這個階段對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要求是“看到周圍的事物能留心觀察,能不拘形式的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有話可說,而不拘于文體、結構和格式。對于這個目標要求,我認為是比較客觀的,是尊重該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因此,對于這個學段的學生作文,老師的評價應該著重于學生是否打開了觀察的思想閘門,是否對于自己的見聞、感受或想象做到了有話可說,而對于結構的完整、語言的順暢則不予評價。這樣學生的訓練注意力自然就不會放在所謂謀篇布局、開頭結尾這些比較高的要求上,就不會被寫作的條條框框束縛了思維,就不會對作文產生“怕”的心理障礙。我看過一些學生作文本上老師的評語,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幾乎從一開始就是“語言怎么樣,思想感情怎么樣,結構怎么樣……”,我感覺這樣的評語無異讓一個剛開始蹣跚學步的孩童學習跨欄,其結果是跨欄沒學會,連走路都恐懼了。 至于打分,我的觀點是要不吝嗇分數,要給學生高分。比如從90分起評行不行?每次班里的作文敢不敢打出一半左右的滿分?我知道現在語文界對于給作文打滿分是非常謹慎的,其理論基礎無非是文無定法,藝無止境,作文的滿分意味著文章已經完美了,可是這世上誰敢說哪篇文章是完美的?我非常尊敬的巴彥淖爾市教育局趙鴻業(yè)老師,他給學生的一個評價標準是:只要你天天寫一篇文章,而且抄寫工整,就給你滿分。結果是他的許多學生從此愛上了作文。我想我們的作文評價不同于文學評論,我們的目標是調動學生自覺的寫作熱情,所以是不是可以擯棄那些思想中就在于作文是否完美的桎梏,讓作文的評價與教學目標更貼近一點,而不要與文學評論扯得太近了? 概括起來說,就是兩句話:分數要高給,評語要放低。 2006年,小作家協(xié)會提出了一個寫作能力等級評價的概念,也就是說根據青少年學習寫作的規(guī)律和階段性目標要求,將寫作能力分成了12個等級,并且已經成功地組織了25屆寫作能力測評,由于其專業(yè)的評價水準和絕對的公平、公正和透明的運作體系,目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這里我不想談這種評價方法是否具有推廣價值,能不能為社會所公認,我只想透漏這樣一個數據:參加過低級別測評之后的學生接著要參加高一級測評的約占總數的70%以上,這能說明什么呢?至少說明學生為了獲得高級別的寫作能力認定,需要認真地多練幾篇作文。因此,這種評價方法對于促進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是有助益的。 長期以來,對于作文能力的評價一直存在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作文難以進行量化的評價,一種認為作文能力完全可以量化;我個人的觀點是這兩種看法都失之偏頗。如果說作文能力不能量化,那高考卷子怎么判?如果說作文能力可以量化精確到數字后的小數點,我覺得也不符合作文教育的規(guī)律。因此,我們的探索就是要尋求一種作文評價盡可能系統(tǒng)、完整、科學的方法,既對作文能力進行量化評價,但又只是大致范圍的量化評價,對應中小學生作文水平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做出正確的等級測評。從學生層面上說,既可以尋找到自身寫作能力的參考坐標,也明確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盡管目前我們的這一測評結果至今還沒有在任何教育招生中得到采信,但其在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方面已經顯現出巨大的生命力。隨著這一評價體系的日益深入人心,我相信有一天當“一考定終生”的考試制度壽終正寢的時候,作文教育的評價體系也會逐步走向成熟和科學。 除了上述兩個問題,關于如何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這件事,我想到的其他問題還有:作文教材的開發(fā),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作文在整個教育體系的定位等等,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盡數了,而且這些問題可能也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輩的能力所能搞定的,但上述兩個問題無論是農村學校還是條件稍好一點的城市學校,都是可以立即操作的,這與科研無關,與學校條件無關,只與校長或語文教師的觀念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