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狀元怎么考?考試項目有哪些?

2020-03-10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4257 0 0

古時的科舉分為文舉和武舉,大家對于文舉是比較熟悉的,但是,對于武舉就很陌生了。我們不禁好奇:武舉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朝廷是否以“舉重”作為主要考核項目?

  北京有這樣一座博物館,里面陳列的都是古代科舉的東西。其中,有幾塊方方正正的石頭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原來,這就是古代武舉的考試用品——掇石。掇石有半米高,它的中間部分挖空了,方便選手抓舉。石頭上面還刻了字,包括考試的年份、石頭的重量,還有一些祝福語等。

  博物館珍藏的清朝掇石,上面就刻有“光緒辛卯年制”,還刻有“重兩百二十斤”。石頭的正中間刻有“得意青云路”,這是在祝??忌軌蚪鸢耦}名。其實,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舉重的相關記載,那時候的人稱之為“翹關”或“扛鼎”。翹關,顧名思義就是把門栓給舉起來;而扛鼎就是將青銅巨鼎舉過頭顱。這兩樣東西都重達上百斤,能夠完成這個項目的都是那時候的大力士。

  到了唐朝時期,舉重就成為朝廷選舉人才的項目。武則天時期,她為了讓國民能夠牢記國力的重要性,特地設立了武舉。長安二年,武則天還將“翹關”加到了武舉考試中。據(jù)《新唐書》記載,武舉考試除了步射、馬射、馬槍、負重項目外,還有“翹關”項目。這里所說的“關”并不是鎖住城門的門栓,而是武舉考試中特用的木棍。木棍長一丈七尺,直徑足足有三寸半。

  武舉考試的考核標準是,考生必須舉起木棍的一端,且連續(xù)舉十下。

  宋朝時期,開國皇帝吸取大唐王朝滅亡的教訓,決定重視文舉,抑制武舉。他們會在武舉中加入策論,考核考生的文化水平。還有,宋朝政府取消臂力測試,改為以騎射為主。騎射所使用的弓箭,他們也會按照重量劃分等級,讓不同體重的人去參加不同等級的比賽。宋以前并沒有“武狀元”之設。首名武狀元產(chǎn)生于宋神宗時,為福建人薛奕,后與西夏作戰(zhàn)時戰(zhàn)死。

  元朝時期,統(tǒng)治者不相信漢人,他們害怕漢人手里有兵器,更害怕他們學習武藝。于是,他們干脆將武舉給取消了,免得“養(yǎng)虎為患”。明朝時期,朱元璋不同意文武分途,于是,只開了文舉,而停止了武舉。直到天順八年,明朝才正式開武舉。此時武舉的考核重點是弓箭、馬匹,同時還有策論。萬歷年間,國家的邊境屢屢響起警報,朝廷這才加強武舉,希望能夠選舉合適的人才送往前線。

  到了崇禎四年,朝廷再次將舉重項目添加到武舉考試中。這次的舉重不再是舉木棍,而且舉刀石。這其中,刀的重量有三個等級,分別是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石的重量也有三個等級,分別是兩百斤、兩百五十斤、三百斤。除此之外還包括,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營陣、地雷、火藥、戰(zhàn)車;兵法、天文、地理。

  清朝是武舉的鼎盛時期,滿人習慣馬背上的生活,自然會特別重視武舉。《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記載,清朝的武舉分為三場考試,第一場是考核騎馬射箭,第二場是考核技勇,第三場是考核兵法?!凹加隆卑ɡ?、舞刀弄槍、舉重,這都是考驗臂力的。

  前面提到,刀、石均分為三個等級,而弓也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八十斤、一百斤和一百二十斤??己诉^程中,考官對于考生的動作有明確的要求,即“弓必三次開滿,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國家軍隊的人才需求并不全靠武舉來滿足,且武舉出身的官員并沒有文舉出身的官員那么受重視。

  歷史上的名將,幾乎很少是武舉出身的;而歷史上有名的文官,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的。武舉的稱謂跟文舉是一樣的,比如:武秀才、武舉人、武狀元等。清朝時期,武舉是每三年舉辦一次,時間上跟文舉是相同的??忌枰韧ㄟ^地方的考核,獲得武舉資格后才能參加鄉(xiāng)試;順利通過鄉(xiāng)試之人就可以成為“武舉人”。

  這些武舉人還可以參加更高級別的考試,比如:會試、殿試。考生如果能夠獲得會試三甲,則可以被朝廷授予官職?!肚迨犯濉酚涊d:“一甲進士授副將、參將、游擊,二、三甲進士授守備、署守備?!辈贿^,武舉始終不是軍官的“正途”出身,只能算“雜途”出身,他們的官場生涯也不會像行伍出身的軍官那么順利。據(jù)相關史料記載,國家的軍官中,超過百分之七十是行伍出身。

  為什么會這樣呢?

  武舉考核中偏重于武藝,而忽視了謀略。而帶兵打戰(zhàn)的將軍,更重要的是能夠精通兵法,能夠運籌帷幄。顯然,武舉出身的軍官往往達不到這個要求。所以,當時社會紛紛指出武舉的弊端,認為它只能選出士卒,而選不出將帥。清朝末期,西方先進的熱武器讓手持冷武器的清兵震驚了,國民這才發(fā)覺國家強調(diào)的武藝已經(jīng)沒有任何用處了。于是,很多人站出來要求廢除武舉。

  據(jù)《清朝續(xù)文獻通考》中介紹,光緒二十七年,皇帝下旨:“謂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自應設法變通,力求實際,嗣后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xiāng)、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p>

  這樣,武舉就消失了,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