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位叫張锳的官員,為官三十余年,積極倡導教育,在貴州興義做知府時,每天晚上掌燈后一個時辰,就會派人提著燈油簍沿著大街小巷巡街,只要看見哪個書生挑燈夜讀,就前去幫他添一勺燈油,以示鼓勵。添燈油的同時,衙役會高唱“府臺大人給相公添油嘍”——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頻率極高的“加油”一詞的由來。
他有個兒子,叫張之洞。張之洞15歲鄉(xiāng)試第一;26歲時進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及第。
“中國加油”、“湖北加油”、“武漢加油”等等的“加油”,以及我們平時所用的“加油”,大概源出于此,目的是為了鼓舞人心。
漢語之美,竟被外國人用得如此貼切
最近日本人贈給中國的抗疫物資上,卻是以詩的方式,這讓中國人感嘆:日本人除了在物質上增援了中國人,在詩詞上,也再一次“喚起”了中國人的詩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边@是日本舞鶴市給友好城市大連捐贈抗疫物資時寫在箱子上的話?!吧酱ó愑?,風月同天”。這句話出自盛唐時,日本遣人來中國學習佛法。當時的日本長屋親王命人制作了一千件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語的袈裟,贈送大唐的高僧們。
緊接著,日本醫(yī)藥NPO法人仁心會等四家機構聯(lián)合捐贈給湖北的物資上面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日本富山縣捐贈給遼寧的物資上,直接原創(chuàng)了一首中文詩:“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日本人也不是個個都懂漢詩,他們是請教了懂漢語的研究者,用心地挑選了他們認為最恰當、最治愈的話寫給了我們。
詩句為何動人?
詩歌大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門藝術,它滿足了我們表面上看來完全是多余無用的東西,但是有一種東西永遠會把一部分人從大多數人中分離出來,這就是驅使人從自身的經驗中創(chuàng)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詩如此,書法如此,畫也如此。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一直到今天,中國人的情感——道德的、感官的,以及歷史上曾經發(fā)生的勝利和挫折、狂喜和劇痛、榮譽和恥辱,以及最幽隱難言的一切,都是通過詩詞的形式或直接或委婉地表現出來。
中國古人日對青山白云,茅籬柴丈,溪聲入戶,松風在耳,四季的嬗變本來就是詩的語言,也惟有詩才表述得真切?!奥尻栍H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這樣,“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是這樣,好詩好句數不勝數。今人不懂古代中國人的語言與生活,多半由于不再熟悉中國的古典詩詞。
驅使心靈接近人類的宇宙意識和生命本質,是詩人的最終目的,也只有詩的語言,才能產生這種結果——甚至西哲海德格爾認為,詩比哲學更接近本質。
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