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白楊樹的湖中倒影讓人頓悟“美”
在臺灣,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講。今天之所以愿意來跟法學(xué)院的同學(xué)談?wù)勅宋乃仞B(yǎng)的必要。人文是什么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大方向。
先談?wù)勎膶W(xué),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xué),包括文學(xué)、藝術(shù)、美學(xué),廣義的美學(xué)。為什么需要文學(xué)?了解文學(xué)、接近文學(xué),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么關(guān)系?如果說,文學(xué)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xué)跟藝術(shù)的最重要、最實質(zhì)、最核心的一個作用。我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說?他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是禁書。沒有讀過魯迅的請舉一下手?(約有一半人舉手)
魯迅的短篇《藥》寫的是一戶人家的孩子生了癆病。民間的迷信是,饅頭沾了鮮血給孩子吃,他的病就會好。或者說《祝?!防锏南榱稚?,祥林嫂是一個嘮嘮叨叨的近乎瘋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給狼叼走了。
讓我們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里頭的人,那么我們看見的,理解的,會是什么呢?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的瘋子。
而在《藥》里,我們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買饅頭,等看人砍頭的父親或母親,就等著要把那個饅頭泡在血里,來養(yǎng)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們就是那小村子里頭最大的知識分子,一個口齒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對農(nóng)民的迷信,表達一點不滿。
但是透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藝術(shù)的距離。在《藥》里頭,你不僅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狀態(tài),看見人的生存狀態(tài)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在《祝福》里頭,你不僅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
文學(xué),使你“看見”。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三個不同層次。
文學(xué)與藝術(shù),使我們看見現(xiàn)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zhì)的一種現(xiàn)實,在這種現(xiàn)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zhì)的一種現(xiàn)實。
假想有一個湖,湖里當(dāng)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dāng)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干的凹凸的質(zhì)地。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xiàn)實的世界,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
水邊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干,而且它那么虛幻無常:風(fēng)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zhì)感出現(xiàn),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
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xiàn)實,還是水里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xiàn)實?然而在生活里,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xiàn)實里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nèi)f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文學(xué),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里頭那白楊樹的倒影。
哲學(xué)——迷宮中望見星光讓人學(xué)會發(fā)問
哲學(xué)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葱枰軐W(xué)?
歐洲有一種迷宮,是用樹籬圍成的,非常復(fù)雜,你進去了就走不出來。不久前,我還帶著我的兩個孩子在巴黎迪士尼樂園里走那么一個迷宮,進去之后,足足有半個小時出不來,但是兩個孩子倒是有一種奇怪的動物本能,不知怎么的就出去了,站在高處看著媽媽在里頭轉(zhuǎn),就是轉(zhuǎn)不出去。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dāng)然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彷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尤其是“解嚴”后的臺灣,價值顛倒混亂,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歷史的迷宮里,每一條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就我個人體認而言,哲學(xué)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里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里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xué),就是對于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xué)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fā)出來的天問。
掌有權(quán)力的人,和我們一樣在迷宮里頭行走,但是權(quán)力很容易使他以為自己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路,而且還要帶領(lǐng)群眾往前走,而事實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不知道這個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義;他既不清楚來的走的是哪條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發(fā)覺自己深處迷宮中,更沒發(fā)覺,頭上就有縱橫的星圖。
這樣的人,要來領(lǐng)導(dǎo)我們的社會,實在令人害怕。其實,所謂走出思想的迷宮,走出歷史的迷宮,在西方的歷史里頭,已經(jīng)有特定的名詞,譬如說,“啟蒙”,十八世紀的啟蒙。所謂啟蒙,不過就是在綠色的迷宮里頭,發(fā)覺星空的存在,發(fā)出天問,思索出路、走出去。對于我,這就是啟蒙。
所以,如果說文學(xué)使我們看見水里白楊樹倒影,那么哲學(xué),使我們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
歷史——沙漠玫瑰的開放使人的眼界升級
我把史學(xué)放在最后。歷史對于價值判斷的影響,好像非常清楚。鑒往知來,認識過去才能以測未來,這話都已經(jīng)說爛了。我不太用成語,所以試試另外一個說法。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來,給我?guī)Я艘欢渖衬倒?。沙漠里沒有玻瑰,但是這個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枯萎的、干的、死掉的草,這樣一把,很難看。
但是他要我看說明書。說明書告訴我,這個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地衣,針葉型,有點像松枝的形狀。你把它整個泡在水里,第八天它會完全復(fù)活,把水拿掉的話,它又會漸漸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個一年兩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會復(fù)活。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這個團枯干的草,用一個大玻璃碗盛著,注滿了清水,放在那兒。從那一天開始,我跟我兩個寶貝兒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樣了。
第一天去看它,沒有動靜,還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頭,第二天去看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已經(jīng)從里頭往外頭,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點綠的感覺,還不是顏色。
第三天再去看,那個綠的模糊的感覺已經(jīng)實實在在是一種綠的顏色,松枝的綠色,散發(fā)出潮濕青苔的氣味,雖然邊緣還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張開,已經(jīng)讓我們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圖案。
每一天,它核心的綠意就往外擴展一寸。我們每天給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個綠色已經(jīng)漸漸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層層舒展開來。
第八天,當(dāng)我們?nèi)タ瓷衬倒宓臅r候,剛好我們鄰居也在,他就跟著我們一起到廚房里去看。這一天,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fù)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們?nèi)齻€瘋狂大叫出聲,因為太快樂了,我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
這個鄰居在旁邊很奇怪地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干嘛呀?”我楞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你說,地衣再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濕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里;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xiàn)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xiàn)象和現(xiàn)象背后,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zhuǎn)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于是,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價值判斷里,它的美是驚天動地的,它的復(fù)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我們能夠?qū)λ蕾p,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里。知不知道這個起點,就形成我們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
不必說鑒往知來,我只想告訴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罷了。對于任何東西、現(xiàn)象、目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xiàn)在到底代表什么意義?不理解它的現(xiàn)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
對于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xué)生。四十歲之后,才發(fā)覺自己的不足。寫“野火”的時候,我只看孤立的現(xiàn)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里,很丑,我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
四十歲之后,發(fā)現(xiàn)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過來的,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評,而在于: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xiàn)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坐標里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坐標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個事情批判。
了解這一點之后,對這個社會的教育系統(tǒng)和傳播媒體所給你的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你發(fā)現(xiàn),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的東西。
比如說,我們從小就認為所謂西方文化就是開放的、民主的、講究個人價值反抗權(quán)威的文化,都說西方是自由主義的文化。用自己的腦子去研究一下歐洲史以后,你就大吃一驚:哪有這回事???西方文藝復(fù)興之前是一回事,文藝復(fù)興之后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前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后又是一回事。
然后你也相信過“中國兩千年專制”——你用自己的腦子研究一下中國歷史就發(fā)現(xiàn),咦,這也是一個半真半假的陳述。
中國是專制的嗎?朱元璋之前的中國,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國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國,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國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說“中國兩千年專制”,指的是那一段呢?
這樣的一個斬釘截鐵的陳述有什么意義呢?自己進入歷史之后,你納悶:為什么這個社會給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訴你這些是半真半假的東西?
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迫使你回頭去重讀原典,用你現(xiàn)在比較成熟的、參考系比較廣闊的眼光。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過的路,但是對于過去的路有所認識,至少是一個追求。重讀原典使我對自己變得苛刻起來。
有一個大陸作家在歐洲某個國家的餐廳吃飯,一群朋友高高興興地吃飯,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離開餐館很遠了,服務(wù)生追出來說:“對不起,你們忘了付帳?!弊骷揖蛯懥艘黄恼麓蟠蟮刭澝罋W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沒有人懷疑他們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們中國的話,吃飯忘了付錢人家可能要拿著菜刀出來追你的。
我寫了篇文章帶點反駁的意思,就是說,對不起,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異的問題。這恐怕根本還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比如說如果作家去的歐洲正好是二次大戰(zhàn)後糧食嚴重不足的德國,德國待者恐怕也要拿著菜刀追出來的。這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發(fā)展階段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體制結(jié)構(gòu)的問題。
寫了那篇文章之後,我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有見解。好了,有一天重讀原典的時候,翻到一個暢銷作家兩千多年前寫的文章,讓我差點從椅子上一跤摔下來。我發(fā)現(xiàn),我的“了不起”的見解,人家兩千年前就寫過了,而且寫得比我還好——韓非子的《五蠹篇》。
韓非子要解釋的是:我們中國人老是贊美堯舜禪讓是一個多么道德高尚的一個事情,但是堯舜“王天下”的時候,他們住的是茅屋,他們穿的是粗布衣服,他們吃的東西也很差,也就是說,他們的享受跟最低級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后,禹當(dāng)國王的時候,他的勞苦跟“臣虜之勞”也差不多。
所以,堯舜禹做政治領(lǐng)導(dǎo)人的時候,他們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層的老百姓差別不大,“以是言之”,那個時候他們很容易禪讓,只不過是因為他們能享受的東西很少,放棄了也沒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今之縣令”——在今天的體制里,僅只是一個縣令,跟老百姓比起來,他享受的權(quán)力非常大。用二十世紀的語言來說,他有種種“官本位”所賦以的特權(quán),他有終身俸、住房優(yōu)惠、出國考察金、醫(yī)療保險……因為權(quán)力帶來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個家族都要享受這個好處,誰肯讓呢?
“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實異也”,實際利益,經(jīng)濟問題,體制結(jié)構(gòu),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樣的行為。
看了韓非子的《五蠹篇》之后,我在想,算了,兩千年之后,你還在寫一樣的東西,而且自以為見解獨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這種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認為其實應(yīng)該是一個基本條件。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過的路,但是對于過去的路有所認識,至少是一個追求。
講到這里我想起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學(xué)評論,談個人才氣與傳統(tǒng),強調(diào)的也是:每一個個人創(chuàng)作成就必須放在文學(xué)譜系里去評斷才有意義。譜系,就是歷史。
文學(xué)、哲學(xué)跟史學(xué)。文學(xué)讓你看見水里白楊樹的倒影,哲學(xué)使你從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么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xiàn)象是孤立存在的。
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